春季兒童健康護理保健知識
皮膚病高發于春天和秋冬交際時。春天風大,皮膚干燥,而且小孩子肺氣不足,肺臟嬌嫩,所以皮膚病發病率就高。兒童濕疹:基本有一多半的孩子,在出出生后幾年時間會發生濕疹。所以小孩子長濕疹是正常的。從現代醫學總結規律來講,小孩子從出生三個月以后,皮脂腺就不分泌了,皮膚就干,如果清潔或者外邪把毛孔堵塞,這種狀態一致持續到青春期。青春期,皮脂腺分泌旺盛,但由于前十多年,毛孔皮脂腺分泌非常非常少,毛孔是堵塞的,所以這時就發生痤瘡。
一、干癢:皮膚是平平的,基本摸不到小疙瘩,摸著像脫屑、干的,就是風能勝濕,風把水分帶走了,這就要多抹油。另外需要說明,洗澡越多越頻繁,對皮膚反而不好,因為皮膚的油脂是人體的。
二、脫皮:脫皮不重,抹油就可以。摸保濕霜、硅霜、香油。香油是最平和,對皮膚刺激率低得物質。橄欖油也可以,但偏寒性。如果脫皮比較重的,要看看脾胃是否有問題,最近是否生病;如果脾胃有問題,胃腸功能紊亂,要調脾胃,適當補充點維生素。如果情況不重,可吃點烏梅白糖,脾胃就好起來的。如果胃腸道有問題,就要吃健脾胃的藥。消積導滯加健脾胃的藥,也可以解決。
第三種是過敏和濕疹,這種往往表現出來的是丘疹,有那種粒粒的,比如蕁麻疹,扁平、高起來的這種。有的孩子濕疹就比較多,這種孩子屬于吃的比較多,食欲比較旺盛的。吃的比較多,就會有積滯,表現出來的就是手腳心比較熱、容易煩躁,晚上睡覺睡不踏實,這種人得濕疹就比較多。
對于這種情況的孩子,我們該怎么辦?一方面用外用的藥物,一方面我們還要從里面調理。我的觀點是外用的藥物盡量不用激素,哪怕孩子把皮膚摳破了,皮膚保持清潔。從中醫的機理來講,都是淤閉在表上了。無論是發汗、出血還是用清透的藥物也好,就會被泄掉了。如果用上激素的藥物來講,激素是往里斂的,是人體的免疫力的。癥狀會消除,但是會反彈,時間長了就會變成一個急速依賴。還有孩子長性皮炎,性長,關節部分特別多,一長長幾年。因為總扣總撓,變成了苔蘚性疾病。性皮炎早期的時候,絕大多數的人都用過激素。它的反復發作,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對藥物的依賴。而且孩子的皮膚特別薄,對藥物的吸收是的7倍以上。
激素抹在在身上,可能就吸收一點點,但是抹在兒童身上吸收率就要高的多。這種激素會對孩子的激素、免疫系統、骨骼生長造成一定的負影響。所以我覺得為了皮膚病用激素是得不償失的。長濕疹的家長,我們別著急靜下心來,慢慢給他調理脾胃?刂谱“Y狀,不要讓它加重就好了。已經很癢了,恨不得用一天藥,就治好了。這是疾病規律的,是得不償失的。這是我個人觀點,我不西醫,其實他們是看的角度不同,都是醫學,很多地方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對于孩子皮膚病使用激素這方面,我是持有謹慎態度。濕疹比較重的孩子呢,到附近的醫院給開藍科膚寧、藍潤。到皮膚科開。對于脾胃這一塊,我們需要定期的消積導滯。
其實孩子脾胃這塊,它不是這有春季出現,而是一年四季都非常常見。而且孩子的各方面發育都跟脾胃有關系。從我們中醫講木火金水這四行的相互、相互制約,是以一個良好的脾胃為中樞的。因為脾胃好了,木才能旺盛,這個循環才能順暢。第二個脾胃為后天之本。長個子、身體成長都是來自于脾胃輸送的營養。所以脾胃是一個相當大的話題。在今年這個季節我們用的最多的應該是健脾胃,而不應該過度的消導、不應該過度的寒涼。100個孩子里需要用寒涼來通大便的基本就一兩個。小孩子本身就肝氣旺,脾胃若。今天的氣候是木氣有余,脾胃不足,不管怎么說寒性藥物盡量不要用。
兩種原因,一種脾胃虛弱,一種是胃里有積滯,都是以脾胃虛弱為主。不愛吃飯總的來說就是健脾胃。很多小孩子偏食,除喂養習慣、心理因素外,它也歸為脾胃虛弱。
如果說孩子是兩三天一次,如果拉出來還是成條的并沒有干成球球的那種,它不叫大便大,它是脾胃虛弱造成的。這種情況下不能消導通便,如果消導就會變成一種依賴了。因為脾胃本身就弱,用藥后被動的去運動,會耗傷脾胃,以后大便更出不來。應該健脾胃,怎么健脾胃呢?我們提倡家長給按摩。大便干是脾胃虛弱引起來的大便時間長,它不是那個干成球球的。如果是干成球球的,也要分情況?词且驗4/5天沒拉了,干成球球還是1/2天就能拉一次?但是就算是一兩天沒拉,拉出來也是球球,這個孩子很可能是陰虛有熱或者是積滯的太厲害,這種還是才可以用單純的消積導滯的藥物。類似于好多消導的藥,它的消導作用都太大,類似于檳榔,檳榔破氣的作用就特別的大。蘿卜籽耗氣的作用也特別大,更多是這里面有很多寒性的成份,我們不用,因為它傷脾胃。當時用著有效,但是時間長了反而把孩子的脾胃傷了。應該用什么方法健脾胃呢?最好的辦法是按摩,F在又好多的小兒按摩機構,什么摸摸手、揉揉手、按摩按摩胳膊,捏捏脊都很好,但是我們不用學的那么細,什么掐四風。到時用的時候,辯證也比較麻煩。小兒按摩掌握最重要的三個就ok了:1.捏脊。2.摸腹。3.打馬過天河。打馬過天河基本不用,只在孩子高熱比較高的時候用,39度以下都不用。它是跟寒涼藥有點類似,但是涼性沒那么大,它也是往里斂的。捏脊和摸腹家長每天都給孩子,這是強身健體比較好的辦法。不過孩子六歲以上這個方法作用就差了。
六歲以上就需要更專業的手法,針對的層次就更深些。健脾胃的藥,往往是茯苓、山藥、棗、白竹。具體用哪個,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是積滯還是腹瀉還是寒涼,寒涼的時候要用干姜,不能用生姜,這些都是要具體看孩子是什么情況的。(生姜用于著涼后胃部不適,宮寒)孩子肺臟比較嬌嫩,生姜比較燥,比較傷肺氣。用了生姜后,雖然出了汗,但是咳嗽不容易好利索。如果市面上成藥里有:珍珠、琥珀、牛黃這些都是屬于寒性藥,就不給孩子用。
脹氣往往是積滯和寒涼,兩個成份都有。所以像這種就要用干姜了。紫蘇葉、蔥白、干姜用來熨肚子可以緩解。
咽炎和咳嗽對于小孩子來講是不好分辨。家長說的咽炎可能是前段時間的咳嗽沒好利索,動不動就咳嗽兩聲,其實是沒好利索。排除外感是第一步的,寒氣不是說一下就沒的,它甚至可以在人體里呆十幾年。在排除外感情況下,就給孩子健脾化痰,就可以用麥冬五味子煮梨水。長期咳嗽的一般是外感沒祛,脾胃虛有痰,肺氣虛。對于后兩種煮梨水的管用,前一種就是發汗。咽炎一般是脾胃里有積滯,肺氣燥,需要潤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