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民俗和養生知識都在這
按照二十四節氣的排列順序,立春是第一個節氣,又叫“打春”,就是冬至數九后的第六個“九”開始,所以有“春打六九頭”之說。“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此時節會看到微微的綠色。
立春這天,民俗祭祀芒神,即句芒,它是東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著春天的到來和的滋長。祭祀的目的,是為了祈求農業的豐收。
立春之日民間有“鞭春”“打春”的習俗,就是鞭打春牛,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谷豐登的美好。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立春之日要把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那時,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征。
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
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防御能力。
運動調養在于啟動身體引擎,活絡筋骨。春季是進行運動養生的最佳時機,太極拳、體操、慢跑、散步、郊游、登山及騎腳踏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春季從事運動調養的人,抵抗力強,全年很少罹患呼吸系統疾病及傳染病。一天之中,清晨又是陽氣始生之時,最適合運動。
從立春至春分,人體的經氣分別運行于肝膽脾胃,如果以上臟腑素有舊疾,則可能在春季復發,所以常做保健操最好。
民諺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立春以后日照漸長,在起居方面也應日照變化,相對冬天來說晚一點睡、早一點起,以利于陽氣的生發。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克服倦怠懶睡的習慣,適當夜臥早起,增加室外活動,舒展形體,暢通血脈,以助生發之氣。
春季始臨,人的肝氣亦開始旺盛,排濁氣、暢氣血,正是調養肝臟的大好時機。古語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所以人體應與自然規律相契合:春季養生,重在養肝護肝。
睡眠雖然對肝臟有益,但并不是睡眠越多越好,應該進行適量運動,各人應根據自身體質狀況,選擇適宜的鍛煉項目,例如健走、慢跑等。
立春后,雖然氣溫開始上升,降雨開始增多,但立春只是春天的開始,特別是北方還將有一段時間冷暖不定,“倒春寒”經常來襲,因此更要注重保暖,固護陽氣。
春天換裝要謹慎,不可驟減。立春時穿衣原則是“下厚上薄”,這既了春季陽氣生發暢達的特點,同時應和了老話“春捂”的原理。拍打背部也能起到固護陽氣的效果,這是因為背部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以手拍打或曬曬太陽,都可達到陽氣的目的。
“立春”這一天,人們習慣吃春餅、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蘿卜,謂之“咬春”,寓意迎新納吉,祈福來年風調雨順、春風得意。
立春吃春餅歷史悠久。六朝時期元旦吃五辛盤(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后發五臟之氣。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餑餑等。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卜,謂能去春困。卷春餅的菜稱為“和(huo)菜”,其中必有綠豆芽、粉絲、菠菜心、韭黃、雞蛋。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卷的過渡類型。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后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后下油鍋炸至金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咸可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