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點亮文博會
北京文博會上午開幕 法海寺壁畫“立體重現” 紫石硯雕刻吸引觀眾
“首都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點亮文博會
機敏活潑的老北京毛猴、古雅精致的法海寺明代壁畫、色澤奪目的古法琉璃、現代發(fā)展與傳統文化并存的大運河文化帶展示……今天上午,第十四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博覽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老館)拉開帷幕,超過700多家參展企業(yè)在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的17個主題展區(qū)內,為觀眾獻上一場文化盛宴。
本屆文博會從今天持續(xù)到6月1日,觀眾憑身份證即可在國展門前窗口領取門票。北京晚報記者在現場注意到,“首都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成為此次文博會的亮點之一,吸引了眾多參展觀眾的互動。
“老胡同”迎來“文創(chuàng)新生活”
“媽媽你看,這里有好多小毛猴在打雪仗、做游戲。”在文化東城展區(qū),一位小朋友興奮地指著玻璃櫥窗內的毛猴工藝品說。記者注意到,與傳統毛猴展示不同,這些機敏活潑的自然小精靈被放置在了現代化的場景中,或在戶外寫生畫畫、或在公園自在玩耍。“毛猴作為老北京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品,我希望它能被更多年輕人所接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展現出新的活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毛猴項目傳承人于光軍對記者表示,在展會現場他還將手把手教年輕人如何制作毛猴。
法海寺壁畫從墻上“走”下來
肩披輕紗的水月觀音、氣宇軒昂的金剛力士、清新明快的龜背、團鶴、寶相花……在石景山展區(qū),三四位觀眾流連在法海寺明代壁畫復制品前,忍不住發(fā)出聲聲驚嘆。記者了解到,法海寺明代壁畫是北京地區(qū)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畫,為了讓其“技術重生”,并“立體重現”,法海寺利用了三維矩陣技術采集壁畫數據,并在銅板上制作完成。“法海寺壁畫畫法和別處不一樣,使用了瀝粉貼金工藝,即線條都是用顏料堆出來的,在制作文創(chuàng)復制品的過程中,我們刻意使用了銅板,觀眾能清晰感知復制品的立體線條。” 法海寺文物保管所副所長陶君介紹稱。
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法海寺壁畫復制品,法海寺還將壁畫的眾多元素制作成了絲巾、杯墊、手袋、瓷器甚至服裝等文創(chuàng)產品。“一絲一瓷,代表著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設計轉化的衣服,也曾亮相意大利米蘭。”陶君表示,無論是文創(chuàng)參展,還是壁畫講解,都是希望壁畫能從墻上“走”下來,融入公眾的生活。
西山永定河掀起紅色旅游風
“馬欄在哪兒?1939年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開赴京西,司令部就設在馬欄!”在門頭溝展區(qū),參展者向觀眾詳細地介紹著馬欄的革命歷史與紅色文化。記者了解到,為了讓公眾更好地感知紅色文化,門頭溝特意推出了馬欄村紅色基地沉浸式體驗線路,包含參觀挺進軍司令部舊址、在古戲臺觀看挺進軍劇社的激情演出、與士兵共唱軍歌等活動。“我們希望讓游客走進馬欄,感知初心;體驗抗戰(zhàn)歲月,領略初心;瞻仰革命英烈,銘記初心。”門頭溝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促進中心產業(yè)發(fā)展部主任孫華稱。
此外,門頭溝還帶來了琉璃渠村的琉璃燒造技藝及文創(chuàng)展品、象征“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京西太平鼓、以及用潭柘紫石加工而成的潭柘紫石硯臺,其中琉璃燒造與紫石硯雕刻均屬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以前只知道燕京八絕,沒想到有這么多民俗工藝就在咱們百姓身邊。”一位小時候曾在門頭溝長大的觀眾對記者感慨,北京文博會讓很多傳統工藝“活”了起來,在新時代呈現出更加有趣生動的新面貌。
本報記者 袁璐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