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孫光榮:中醫“治未病”四大瓶頸待突破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治未病就是這把鑰匙上的第一個齒槽。”在國醫大師孫光榮看來,治未病的和方法,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及實踐經驗,是中醫健康文化的核心學術思想。
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孫光榮表示,當前中醫治未病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關政策規劃的出臺,創造了良好的發展,但體系不健全、專業人才短缺等方面的瓶頸亟待突破,以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主導作用。
作為中醫藥的獨特優勢之一,“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被寫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同時,規劃綱要提出,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拓展中醫醫院服務領域,為群眾提供中醫健康咨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
“治未病”最早見于《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孫光榮介紹,“治未病”與“治未亂”是一個道理,“這個‘治’,不是指單純的疾病‘治療’,而是指綜合的健康‘治理’。”這一做法,追求的是“自然”、“形神合養”、“合則安”、“預防疾病發生”、“阻斷疾病傳變”、“防止病后復發”。
在孫光榮看來,“治未病”和“治已病”正是中醫與現代醫學思維差異的重要體現。“中醫治未病注重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上超越了現代醫學僅注重預防接種、清除和控制自然中不良因素的思方法的局限。”
據悉,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與完善,治未病已經逐步形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中防逆轉、瘥后防復發”的理論技術體系,覆蓋了人類生命健康的全程。
“發展治未病服務,不僅能滿足人民群眾預防疾病、追求健康的現實需求,對擴大消費、吸納就業及創新經濟增長點也具有重要意義。”孫光榮補充道。在他看來,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主導作用,也不僅僅是一個醫學科學問題,而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國家、行業、人民共同需要大力開展、積極推進、實際解決的重要的國計民生問題。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推廣治未病作為普及中醫藥服務的重要途徑,被寄予厚望。
記者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公立中醫院開始設立治未病科,醫療機構正在經歷由重治療向防治并重轉變的過程。但對于實現最終的目標,從具體的實踐來看,孫光榮認為,“還有很長的要走”。在他看來,目前有四方面的瓶頸亟待突破。
一是當前的服務體系還不健全。治未病科室的逐步普及,已經讓中醫治未病的服務網絡初步建成。“但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基層醫療機構等多未提供治未病服務,國家基本公衛項目也僅對老年人和兒童開展了一年兩次中醫調養服務。”在孫光榮看來,這樣的“缺陷”,影響了治未病服務的可得性。
二是服務能力有待提高。記者了解到,當前中醫養生從業人員雖多,但中醫養生保健專業人才培養未成體系,高層次人才和實用型技能人才短缺。
據悉,中醫養生專業課程原本只在部分院校的碩士階段開設,一直到2017年,南京中醫藥大學創辦的全國首批中醫養生學新專業獲批,這一專業才正式進入本科教育,此后,江西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院校也相繼開設了此專業,但人才梯隊的培養仍需時間。
三是監管職責并不明確。社會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是當前承載治未病職能的重要力量,但記者也注意到,現在一些美容院、洗浴等休閑場所,都在打著“中醫養生”的招牌招攬生意。
孫光榮表示,這類機構在工商部門登記時既無基本條件標準,又無相應注冊序列,更無專業要求,服務質量良莠不齊。“因為是新業態,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沒有對這類機構的監管作出明確,客觀上存在監管空白。”
四是科普宣傳不到位。數量眾多的養生機構,反映出當前對于養生的巨大需求,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不少人對于中醫養生保健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誤區。
對于一些無良商家打著中醫養生保健旗號,邀請所謂“名中醫”進行健康,夸大宣傳、招搖撞騙,群眾特別是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行為,孫光榮不無憂慮:“當前宣傳主陣地對中醫養生保健科普正確引導不夠。”
政策的出臺,描繪了治未病事業發展的藍圖,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我們應該將‘一張藍圖繪到底’,但過程如何進行,卻需要深刻的思考和積極的行動。”針對上述問題,孫光榮提出了多項具有針對性的。
一是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具體而言,孫光榮提出,要推動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提供治未病服務;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設治未病服務崗位,國家給予專項經費支持;在國家基本公衛服務項目中,將中醫體質辨識干預等擴大到全人群;將“治未病服務包” 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二是提高服務能力。孫光榮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在加強人才培養方面,推進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中醫養生保健相關專業,在全科醫師和鄉村醫生培訓內容中增加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內容;在提高機構服務能力方面,支持醫療機構治未病科與社會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合作,在醫療機構增設中醫技師(士)職務序列。
三是明確監管職責。孫光榮,明確社會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管理主體,加強監督隊伍建設,逐步建立機構自治、行業自律、行政監管、社會監督的綜合監管體系;在企業登記注冊類別中增設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類。
四是加大科普宣傳力度。“中醫養生和方法的普及,要建立在對其正確的認識之上。”對此,孫光榮,推動國家相關部門發揮宣傳主陣地作用,廣泛宣傳普及中醫養生文化和知識,引導廣大群眾選擇規范的機構、正確的方法科學養生。
面對大學2018級3800余名新生,校長邱勇在開學致辭中就告訴新生,要“說真線余名本科新生迎來了開學典禮,校長吳朝暉發表題為《構建自主學習的卓越能力》的講線
- 標簽: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內容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