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之秋冬養陰
秋冬養陰這個詞出自于《黃帝內經》,原文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目前正值冬季,我們就單獨來談一談“秋冬養陰”,為什么《黃帝內經》要強調“秋冬養陰”呢?這種理論,在保健方面又具有什么重要意義呢?
通常大多數人認為秋冬時節氣候寒涼,容易損傷陽氣,人們大多懂得顧護陽氣,比如注意保暖、不過于勞累等等,而卻會疏忽養陰的重要性!饵S帝內經》中說 “所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沉浮于生長之門。” 意思是善養生的才能夠認識到秋冬養陰。 秋冬季節,氣候干燥,容易傷陰,所以適宜服用一些滋陰的食物或藥物來防燥邪,并且應該保持居室空氣的濕潤。秋冬氣候寒冷,人們喜歡吃辛辣食物,喜好飲酒來御寒。辛辣食物和酒易生內熱,飲食太過容易傷陰。因此,秋冬時還要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 另外,秋冬時節日照時間短,而中醫要求在太陽升起之后再起床,稱為“早臥晚起,以待日光”。如果我們能按這個講究去做,在秋冬可以適當延長睡眠時間,睡眠中身體的細胞能夠得到修復,這也屬于中醫說的“養陰”范疇。 除此之外我們是否能夠通過按摩保健來養陰呢?當然可以,秋冬時節防病保健的當以任脈為主,任脈是“陰脈之海”,我們可以取其中的關元穴、氣海穴;還可以取人體具有腎陰效果的腧穴,例如:太溪、照海、三陰交等。 關元穴在下腹部,肚臍正下方3寸。按摩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條線,將這條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或者可以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四者并攏,肚臍下四指處就是關元穴。按摩時可搓熱掌心,把溫熱的掌心輕輕地放到關元穴上,在皮膚表面做回旋形動作,按摩到有熱感即有效果。氣海穴也在下腹部,肚臍正下方1.5寸,也就是關元穴和肚臍的正中間。按摩方法和關元穴相同。
太溪穴在足內側,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腳后跟上的肌腱和內踝骨的中間。照海于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也就是腳內踝骨的正下方。而三陰交于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凹陷處,也就是內踝骨上大約四指的,沿著小腿骨的后面。以上三個均是左右腿各有一穴,按摩時可以采用點按的手法,每穴按摩10分鐘左右即可(其中三陰交穴孕婦忌按)。
通過按摩我們能夠調整,協調臟腑功能,有顯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同時我們還可以食用一些防燥護陰的食品,例如:芝麻、蜂蜜、甘蔗、蘿卜、銀耳、鴨肉、梨等,達到“秋冬養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內容僅用于健康教育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