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保健與生活》“講故事”之道
醫學是一門專業、的科學,但醫學科普刊物不能像醫學科技期刊那樣,以論文形式呈現科研,而需要以“講故事”形式,將有價值的醫學知識寓于有趣味的故事之中,讓讀者樂于接受。
醫學是一門專業、的科學,但醫學科普刊物不能像醫學科技期刊那樣,以論文形式呈現科研,而需要以“講故事”形式,將有價值的醫學知識寓于有趣味的故事之中,讓讀者樂于接受。這方面,創刊25年的《保健與生活》有著自己的一門“藝術和學問”。
生病得吃藥,藥有三分毒。如何用對藥,起到良好療效,《保健與生活》在《家庭中醫藥》和《科學用藥》兩個欄目里,以文藝筆法或科學小品文的形式,給讀者輕松地講述藥理知識。如《白及的傳說》《女科圣藥——當歸》《枸杞子明目亦治口干》等篇,不是單純地介紹中藥的功效用法,而是在故事中蘊含著有價值的中藥知識,讀得有趣,記得牢靠。
關注名醫與健康是大眾最普遍的心理。自古名醫多長壽,歷代名醫更是傳承百家之長,通過親身體驗、不斷創新,形成其獨具特色的養生方法,這些方法確有延年的實際功效,因此,至今仍廣為流傳,如的“五禽戲”、張仲景的“當歸生姜羊肉湯”等,均在民間影響很大。
為此,《保健與生活》先后組織專家編寫了“古代名醫養生系列”和“國醫大師養生系列”。前者如《古代名醫朱丹溪的治病故事》《醫圣張仲景的治病經方》《梁代名醫陶弘景的養生妙法》等文章,后者如《十位高齡國醫大師的長壽經》《朱良春教授的養生長壽“秘訣”》《國醫大師顏正華的調氣養生法》等文章,讀者均能從中受到啟迪,將養生作為一種文化,融入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
《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中醫經典著作中的養生之道、養生原則和方法蘊藏著深刻的大智慧,越來越受到當代人的關注。獲得2015年生理學或醫學的屠呦呦說,青蒿素正是從中醫藥寶庫中發掘出來的。而讓屠呦呦受的正是晉代名醫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中的一句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由此可見中醫經典的魅力。
為使讀者深入領會中醫典籍中的養生智慧,掌握各種養生方法和原則,以指導讀者的日常養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標,《保健與生活》先后刊載了中醫養生典籍如《〈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黃帝內經〉中的飲食養生》《〈老老恒言〉中的飲食養生之妙訣》《〈養老奉親書〉中的養生之道》等數十篇文章,在讀者中影響廣泛。
以名人效應,引導大眾養生?l了如《蘇東坡的食療方》《袁枚為豆腐三折腰》《“茶圣”陸羽——茶道頤養延年益壽》《張大千:生活即是養生》等文章。而當代體育明星的一舉一動,更為大眾所關注。里約奧運會時,美國游泳巨星菲爾普斯引人關注的不僅僅是成績,還有他肩膀上的紫色罐印。為此,《保健與生活》及時刊載《奧運明星為何鐘情拔罐》一文,引發了讀者對拔罐的強烈興趣,紛紛電話咨詢自己可否進行拔罐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