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舊小區也能花錢買物業服務
對于老舊小區而言,物業服務管理本是一道難題:居民住了幾十年都沒有專業的物業服務,也沒有養成交物業費買服務的習慣。因此很多小區經過改造、環境提升后,反而陷入“失管”的困境。
北京朝陽門內大街216和218號,本來也是這樣的老舊小區。這兩棟樓建于上世紀90年代,院內現有居民176戶,基本為回遷居民。由于歷史原因,房屋產權幾經易手,2016年6月居民和產權單位最終達成“房改房”政策落實協議。
小區居民從“租戶”變成“產權人”后,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產權一變,原來負責小區基本管理的產權單位也要撤出,小區很快面臨無人管理的問題。”朝陽門街道朝西社區居委會主任于春明說,過去小區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管理,環境臟亂、違建叢生;這下沒人管了,豈不會越來越糟?
為避免小區出現“管理真空”, 朝陽門街道工委、社區黨委在“居民自主議事”平臺的基礎上,引導小區居民成立了“居民自管會”,代行部分物業職能,通過居民協商實現自治管理。
“在自管會成員的構成上,7名自管會常務委員中黨員和非黨員的比例為3:4,從而使黨員模范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小區自管會主任梁國寧說,通過居民協商,小區通過集中收費、分類管理的方式實現管理,即居民每月向自管會繳納每平方米0.5元的委托管理費,由居民自管會委托保潔、保安對小區進行日常管理,并公示支出情況。
通過此舉,小區困境得到解決,享受服務需付費的意識也在居民中初步建立。但5毛錢享受到的只能是保潔、保安這兩項最基本的服務。“每年只能收上來6萬多塊錢,這6萬多塊錢要想雇專業的物業公司太難,連物業經理的工資都不夠。”梁國寧說。
2017年,朝陽門內大街216和218號納入東城區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試點項目之中。與以往不同,本市這一輪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設置了“硬杠杠”:在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啟動前,物業管理與改造工程將同步表決,業主同意實施物業管理、并同意按要求繳納物業管理費的,可以列入綜合改造計劃。也就是說,這兩棟樓要想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得先有物業服務管理。
但有了專業的物業公司,首先要面臨的就是居民需要支付較高的物業管理費。居民愿不愿意?
有些新建小區的物業服務并不適用老舊小區。為了給兩棟老樓找到合適的物業服務企業,一種“菜單式物業服務”被創造出來。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焱說,老樓居民經過協商,可以選擇物業公司提供的服務單項,再按照項目多少核算出物業管理費。“這樣一來,服務就能更適合老舊小區,也更劃算。”他說。
在選擇物業公司、挑選服務項目和制定物業費標準等方面,“議事平臺”再度發揮作用。在這過程中,街道、社區、自管會和居民代表坐到一起協商討論,再到各家各戶里入戶調查、投票表決。
據了解,作為北京市東城區新階段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試點工作,兩棟老樓將主要進行樓本體綜合改造、完善小區基礎配套設施。同時小區也將健全治理體系,以“菜單式”服務的模式為社區居民提供基本物業管理服務,培養居民“花錢購買服務意識”,從而避免改造后失管,有效鞏固老舊小區改造成果。(記者 曹政)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