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病歷動手術人工智能醫生醫術有多高?
如今,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專有名詞,它已經突破了從“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術拐點,進入了爆發式增長的時期。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已可以快速診斷疾病、做手術、開展健康監測等。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互聯網+”人工智能應用服務。這意味著“人工智能+醫療”將實質性地改變人們的就醫模式,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經過不斷訓練的“人工智能醫生”,“眼睛”“耳朵”“大腦”日益發達,涉及病種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寬
會“看”影像,會“讀”病歷,會“動”手術,會“做”檢查,還會給出臨床診斷;“醫術”超過年輕醫生,一些領域能與資深醫生比肩。它,就是“人工智能醫生”。
以肺部結節為例,小到1毫米的病灶,閱片醫生需要一張張看CT影像圖片來找,并推斷出大小、密度。資深閱片醫生平均10分鐘讀1張,大型醫院每天片子超過10萬張,閱片醫生的工作緊張而繁重。如今,一些醫院開始引入人工智能系統篩查,閱片時間降至1分半。
“人工智能醫生”不僅效率很高,在診病方面更加精細、全面。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由依圖醫療開發的人工智能系統不僅可以檢測肺結節病灶,還能對病灶性狀進行度描述,包括大小、體積、密度、CT值,結節表征可涵蓋6種常見的良惡性征象——分葉、毛刺、胸膜凹陷、空洞、空泡、鈣化。阿里健康開發的系統則將周邊病癥一起篩查,包括肺道泡、動脈硬化、淋巴帶化、肺密度增高、索條等。
人工智能裝上“眼睛”,可以閱讀標準化的圖像,篩查出病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臨床了這名“人工智能醫生”,發現其檢出率達95.78%,誤報率卻僅有2.63%。2018年,該院60名影像科醫生通過AI系統判讀影像病例超過了15萬份。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醫生”還能查食管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結直腸腫瘤、乳腺癌等疾病,甚至還可以查兒童骨齡,技術水平不亞于資深醫生。
人工智能還有靈敏的“耳朵”。在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科大訊飛智醫助理已于2018年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上崗,在醫患交流過程中,智醫助理通過大數據和智能語音技術,生成并自動提取病歷,醫生還可查詢相似病例、臨床指南以及對癥藥品。目前,該系統已完成7000余人次的輔助診斷。
最近,“人工智能醫生”還裝上了“大腦”。在廣州婦兒中心,人工智能系統學會“讀懂”病歷,然后像人類醫生一樣,給出診斷。醫生將患者主訴、癥狀、個人疾病史、檢查檢驗結果、影像學檢查結果、用藥情況等信息輸入病歷文本,系統自動將病歷文本轉換成規范化、標準化和結構化的數據。人工智能系統“讀懂”病歷后,再給出診斷結果。
“人工智能醫生”診斷準確率高嗎?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例,該人工智能對上呼吸道疾病和下呼吸道疾病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9%和87%,對不同類型哮喘的診斷準確率在83%到97%之間。
經過不斷訓練的“人工智能醫生”,“眼睛”“耳朵”“大腦”日益發達,涉及病種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寬,包括臨床助理、輔助診療、醫學影像、基因檢測、健康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