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的18種病變為什么我只能想到結石、炎癥和癌
好發在粘膜表面,膀胱三角區或膀胱頸部,有蒂下膀胱粘膜相連,常單發,密度均勻,邊界清楚,腫瘤向腔內突出,膀胱壁連線完整,腫塊邊緣有光滑的長分葉,似有漂浮感,增強后一般均有明顯強化。
膀胱副神經節瘤:臨床為血尿,頭痛,心悸,多汗,尤其是排尿后血壓一過性升高,結合臨床易診斷。好發于膀胱后壁,腫瘤常較小,密度或信號均勻,較大時可有出血、壞死、囊變。增強明顯強化。
好發于育齡期婦女,在診斷過程中,看到影像同時一定要結合臨床,結合病史,年齡,以及膀胱出現血尿時間等,若血尿出現的時間正好和月經周期相符,可明確診斷子宮內膜異位。
是由于神經發育先天異常,大腦、脊髓損傷或膀胱病變局部支配神經發生病變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礙。表現為尿潴留,尿失禁,膀胱張力低,容積大,無膀胱小梁、憩室形成。影像表現:痙攣性膀胱為張力高,壁增厚,膀胱小梁或憩室形成,憩室多,體積小,內可見結石。膀胱增大典型表現為寶塔狀。低張性神經源性膀胱表現為體積明顯增大,表面光滑。
一般病灶表面較光滑,可有囊腫及蛋殼樣鈣化,膀胱外膜光滑,無盆腔淋巴結腫大。增強掃描與膀胱壁強化程度相似,抗炎治療后復查CT病灶可以縮小。膀胱壁普遍增厚,常有膀胱容量變小,內有局限性隆起,隆起內可以有鈣化或囊變,較多見于女性,易誤診,須結合膀胱鏡活檢。
膀胱結核繼發于腎結核,少數由前列腺結核蔓延而來。早期病變為炎癥、水腫、充血和潰瘍,晚期發生膀胱攣縮。膀胱刺激征較為明顯,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往往是患者就診時的主訴。膀胱結核的患者,尿頻更加嚴重,因為病變蔓延形成結核性膀胱炎。早期膀胱肌層痙攣,容積縮小,晚期纖維組織增生,攣縮,鈣化, 可形成攣縮膀胱產,重者發生膀胱周四冷膿腫或瘺道。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癌瘤。膀胱癌多為移行細胞癌,少數為鱗狀細胞癌和腺癌。40歲以上多見,高發年齡段50~60歲,好發于成年男性。臨床主要表現為無痛性血尿,可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膀胱癌可發生于膀胱任何部位,以膀胱三角區及膀胱兩側壁多見。腫瘤較大或發生在膀胱頸部,可造成尿流阻塞,排尿困難,甚至出現尿潴留;可引起腎積水,出現腰酸、腰疼、發燒等
壁增厚及腔內腫塊,易囊變壞死,明顯不均勻強化,與鄰近膀胱壁分界不清,如侵及漿膜面或出現局部淋巴結增大,有助于鑒別。
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似膀胱內腫瘤,呈分葉狀,兩側精囊角變鈍。MRI檢查除外前列腺癌。手術:前列腺癌。
表現為膀胱周圍局限性囊性病變,內可有結石,增強造影劑進入囊腔內,合并感染時囊壁增厚,邊界不光整,可有不同程度的強化。
靜脈尿造影顯示尿沒有阻塞,但輸尿管開口附近可看到對稱憩室。這些病變,稱為雙雄憩室,通常是先天性的,常見于男性,通常是無癥狀
一種少見的惡性上皮腫瘤,好發于膀胱內或近膀胱的臍尿管端。年齡在40-70Y,男性多見。早期無癥狀,當病變突破膀胱粘膜時,可為血尿,腹痛,尿刺激癥,部分可有臍部血性,膿性分泌物。影像表現:腫塊位于膀胱頂部或前壁沿腹中線,可為囊性、實性、囊實性。多數可見低密度(病理為粘液成分),半數可見鈣化灶。增強囊性部分絮狀強化或無強化,實性部分明顯不均勻強化。
膀胱平滑肌瘤起源于膀胱壁由成熟平滑肌細胞所構成的良性間葉腫瘤。好發于膀胱三角區,臨床表現與腫瘤類型和發生部位有關。血尿,尿頻,排尿困難等。腫塊與盆壁密度和信號基本一致是期特征性表現。當瘤體較大時可出現壞死區,增強后呈輕到中度強化。
神經鞘瘤是周圍神經的良性腫瘤,主要發生于頭頸部、四肢軟組織、縱隔及腹膜后,原發于膀胱的神經鞘瘤極為罕見。40~60歲的中青年居多。臨床上無痛性血尿,或伴有排尿困難,偶有尿頻、尿急等尿刺激表現。影像表現:多呈囊性或囊實性,平掃呈等或稍低密度,周圍可有囊變區,實質成分明顯漸進性強化,內可見散在點狀、針尖狀強化血管影。
于膀胱右前壁可見1個類圓形囊性低密度腫塊影,邊界清楚,形態規則,跨膀胱壁向腔內、外生長,鄰近膀胱壁無增厚,周圍無腫大淋巴結,CT平掃密度低于尿液,接近盆腔積液,增強后呈輕度漸進性強化。
原發者少見,多表現為膀胱壁局限性增厚,并向膀胱內或外突出的結節或腫塊。CT平掃呈軟組織密度;MRI呈長T1、長T2信號,病灶邊緣光滑清晰,少有壞死,增強后呈中度至明顯強化。繼發者常可發現多臟器受累,淺表淋巴結增大,并且臨床上常出現發熱、乏力等癥狀,可資鑒別。
是一種少見的良性非上皮性腫瘤,大部分發生于神經纖維瘤病患者。發于任何年齡,男多于女。主要癥狀為血尿,尿痛,排尿困難及膀胱刺激癥狀等。影像表現:有包膜,邊緣光滑,密度或信號均勻,可見鈣化,膀胱壁類圓形腫塊或壁彌漫性增厚。增強呈均勻輕度強化。
膀胱左側壁類圓形腫塊,突向腔內、外,邊界清晰,密度均勻,內見一斑點狀鈣化灶。周圍結構無受侵,無腫大淋巴結。常規診斷平滑肌瘤為,此例需依靠病理確診。
前列腺增生數年,排尿困難,CT示:前列腺增生伴斑條狀鈣化,并突入膀胱后壁(內置尿管)。
前列腺膀胱瘺(前列腺內可見導管滯留,膀胱壁增厚,后壁與前列腺間可見瘺道,前列腺內低密度),前列腺周圍炎癥,與腸道粘連。雙側輸尿管壁增厚。1個月后,下腹痛要求復查。CT盆腔平掃(Fig.7-6-6-a′~d′)示:前列腺膀胱瘺同前,前列腺周圍炎癥及盆腔炎較前明顯擴大,直達臍部,前腹膜壁明顯增厚,膿腫形成
膀胱多發結石,前列腺增生,精囊炎(前列腺呈球形增大,前后徑75mm,左右徑75mm,明顯大于正常,并突入膀胱內。雙側精囊肥大,左側尤著。膀胱內密集多發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