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石榴可防治前列腺炎
我國著名醫史學家。1930年生。歷任上海中山醫院醫師、上海中醫學院教授、上海中醫學院醫史博物館館長兼醫史教研室主任等。著有《中國針灸史話》《中國醫藥歷史漫話》《醫藥文化隨筆》等。1993年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將其載入《20世紀有突出貢獻的名人錄》。
最早生長在伊朗等中亞地區的石榴,是一種很古老的多年生灌木或小喬木植物,良種石榴果實肉質半透明、汁多、酸甜可口,其顏色鮮艷,外形晶狀,宛若寶石,廣受人們喜愛。有報道說,二十世紀40年代,考古者在伊拉克境內,從一座約為四、五千年前的一個王朝的墓葬中,發現死者戴的皇冠上鑲有石榴圖案的寶石,表明在很古老的年代,石榴被人們視為珍果。
考古學者認為,距今約四千年前,居住于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對石榴到一些地方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他們擅長航海和經商,他們足跡所到之處,美味的石榴果也往往被帶到了該地,繼而又被人們輾轉到更多地方。
石榴之傳入中國,據西晉張華《博物志》記載,西漢使臣張騫奉朝廷之命,率眾前往西域一些國家和地區,他們返回中國時,從涂林安石國帶回安石榴,之后,人們將它們進行栽種,早期主要在新疆、甘肅、陜西等地區,逐漸擴大到更多地方。石榴的漢文名稱,初期為安石榴,簡稱石榴或榴,另有丹若、天漿等別名。對于榴與安石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說:“榴者瘤也,丹實垂垂如贅瘤也。”他援引《博物志》轉述:“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
由于石榴花和果實的特征,中國古人對它有不少贊詠詩句,晉代潘岳(約公元247—300年)寫下了很有代表性的《安石榴賦》:“榴者,天下之奇樹,九洲之名果也。華實并麗,滋味亦殊......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淵;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饑療渴,解酲止醉......。”引文中的“酲”,讀音呈 cheng,含義為:酒醉醒后仍存在的困憊難受癥狀。從《安石榴賦》上述一部分引文,足可看出作者對石榴果實的形、色、香、味以及功效之生動頌詠心情。
此外,石榴在漢文中還衍生了若干相關的詞匯,以及有趣的民俗和事物,諸如:“石榴紅”、“榴紅”,都是指類似石榴花一般的色;“榴火”,指紅艷似火的石榴花,或形容像石榴花般的火紅色;“石榴尊”,指榴花酒;“石榴百子”、“榴房”,都是指石榴果實中包含許多石榴子,因而,有的地方的民俗,對新婚人家贈以石榴,寓意為“多子多福”;“石榴裙”、“榴裙”,指如同石榴花般的色裙子,或者指繡有石榴花的裙子。
相傳楊貴妃不僅喜歡吃石榴果、喜愛觀賞石榴花,還很愛好穿石榴裙,她因不滿臣子們見到她時不跪拜,私下向唐玄表示埋怨,之后,唐玄訓諭群臣,見到楊貴妃時,也應行跪拜禮。后來,由此衍生出“跪倒在石榴裙下”或“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成語,并且逐漸被引申為男子追求女子的意涵。
石榴作為中藥,主要是以石榴的果殼為藥材。加工后的石榴殼煎湯內服,能清熱、健胃、潤肺、澀腸、止血,治療久瀉、脫肛、蛔蟲病等。煎汁外用,可洗治疥瘡。石榴花揉成團,塞入鼻孔對鼻出血有暫時止血效果。將石榴花搗碎調以芝麻油,可用于燙傷局部治療。
現代研究報道,石榴果殼含鞣質、樹膠、果膠、甘露醇、沒食子酸等成分。故有澀腸、止瀉、止血、消腫、驅蟲等作用。石榴子粒的外果皮質主要含蔗糖、果糖、蘋果酸、檸檬酸、石榴多酚、花青素,還有維生素(主要為C、B6、E) 、葉酸、鉀、鈣、磷、鎂、鋅等。飲服石榴果汁,有助于消化、降血脂、降膽固醇、防治動脈硬化和冠心病。近年有學者實驗證明,常適量飲服石榴汁還有防治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肥大的效果。
石榴果肉也含多量鞣酸,不宜和富含鈣與蛋白質的食物例如牛奶、蛋、蝦、蟹等同時,一是避免妨礙人體對鈣和蛋白質的吸收利用;二是避免它們可能產生結石而對人體不利。石榴所含某些生物堿、有機酸對牙齒瑯質有些腐蝕作用,所含色素會染黑牙齒,所以石榴一次不要多食,通常認為一天一個為宜,食石榴后最好能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