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千舟競渡 香港龍舟已成華人文化名片
中新社香港6月7日電 題:端午節千舟競渡 香港龍舟已成華人文化名片
中新社記者 梁今
6月7日是端午節,香港有約10個地區在這天舉辦龍舟賽事,數百支來自海內外的隊伍在鼓聲濤聲中競技。
“幾乎每一個區,都有自己的龍舟比賽!边h在大嶼山的水鄉大澳,當日也有一項傳承逾百年的獨有龍舟活動──“游涌”(或稱游神)。
居于港島區的張先生這天就乘坐兩個多小時的公交,來到大澳觀賞這一獨特的龍舟活動。他對記者說,香港各區的龍舟賽都有不同特色,其中以大澳最特別,所以這天專程遠道而來一探究竟。
大澳是香港四大漁港之一,數百年來,大澳都有龍舟“游涌”的傳統。每至端午,鄉民會劃著一艘龍舟,后面拖著載有神像的小艇“神艇”巡游水道間,并沿途焚燒寶燭;而棚屋居民又同時會朝著龍舟拜祭,祈求合家平安、驅除疾病,“游涌”儀式過后便會舉行龍舟競渡。
相傳早在19世紀,大澳爆發瘟疫,于是漁民請出各廟神像由龍舟拖行巡游,沿水道祭祀。后來瘟疫平息,這一獨特的龍舟活動“游涌”也自此保留,傳承逾一個世紀,并在2011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地居民表示,自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游涌”的受重視程度有明顯提升,每年都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觀賞。
香港天文臺當日錄得攝氏33.2度氣溫,打破今年高溫紀錄,同時也是歷來第三熱的端午節,但大澳水道岸邊依然人頭涌動。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也專程前來觀賞這一特色龍舟活動。
邱騰華說自己也是首次觀賞龍舟“游涌”,覺得很特別,“據我所知,這是香港獨有,甚至是華南地區很獨特的地方文化,是香港的驕傲!彼种,香港是國際城市,但亦有地方文化和不少特色。
在各區的龍舟競渡中,若論國際化程度及規模,則莫過于赤柱舉行的“國際龍舟錦標賽”,共吸引272個本地及海外龍舟隊、約6000名健兒參加。此外,比賽重頭戲之一的“最搶鏡服飾獎”活動中,不少人穿上特色服裝“搶鏡”,氣氛猶如開派對般,十分熱鬧。
香港仔龍舟競渡的亮點則是“大龍”(大木龍舟)競賽!按簖垺笨奢d近50名健兒,船身長逾25米,一直沿用木材制造,重約1噸。賽隊在龍舟的設計及選材方面極花心思。大木龍舟由上乘的柚木等浮水力強的木材手工制作,造價約20多萬港幣。香港仔龍舟至今保持每年有10支隊伍參賽的規模,是全港最大規模的“大龍”比賽。而市民能體驗到的通常是可載10余人的小型龍舟。
中國香港龍舟總會主席鐘志樂總結出香港龍舟賽事的兩大特色,一是香港身為國際龍舟邀請賽的首次舉辦地,之后在其他國家舉辦的邀請賽,都有參考香港經驗;二是占地僅1104平方公里的香港,擁有最頻密的龍舟賽事。
據說,龍舟這項傳統運動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民間甚至有傳說指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的愛國詩人屈原。到了1976年,香港筲箕灣避風塘首次舉辦“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為龍舟賽邁向國際走出重要一步。此后的數十年間,香港這一由最初的敬神活動演變而來的傳統體育運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傳統的端午節龍舟也被賦予了“龍舟文化”的含義,象征著體力、意志力和團隊精神。
香港作為現代國際龍舟競賽的發源地,已被世界各地認同。端午賽龍舟,對香港來說已不僅僅是紀念活動,它變成了華人文化的名片。正如邱騰華局長這天觀賞龍舟賽時所說,這是“香港的驕傲”。(完)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