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和抑郁癥是一回事嗎?(圖
3月13日,42歲的導演李曉因抑郁癥,很多明星發文追憶。馬伊琍在微博曬出昔日與導演李曉的合影,并寫道“還有什么比好好活著更重要的。”陸毅發文稱:“想起我的黑皮兄弟,善良又靦腆的你,愿你的天堂不再有病痛和。”
在剛剛宣布的電視劇《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中,李曉擔任副導演。李曉生前曾擔任《向東是大海》、《那樣芬芳》、《雪花那個飄》、《小姨多鶴》、《大河兒女》等多部電視劇的執行導演。可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依然抵擋不住抑郁的。
我們總能不時看到有人因抑郁而離世的消息。今年2月24日,韓國年僅23歲的藝人素真疑因抑郁癥跳樓;去年8月,美國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姆斯在寓所因抑郁癥;4月1日就要到了,這一天,很多人還會懷念因抑郁癥而跳樓的張國榮。
抑郁癥的不僅僅伸向明星們。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全球抑郁癥年患病率約為11%。抑郁癥是近年來發病人數上升最明顯的疾病之一,“抑郁”一詞在人們言談中出現的頻度也一直居高不下,但是,人們對抑郁癥認識還存有偏差,這直接影響抑郁癥的治療效果。
人們以往把抑郁癥等同于病,強烈的病恥感導致患者有病不敢承認、不敢治、不愿治,多數人談“抑郁”色變。近年來,隨著廣泛的科普宣傳,人們對抑郁癥的認識和對患者的態度都有所改變,于是,抑郁癥又有了一個文雅的名字“心靈感冒”,意思為:抑郁癥在人群中就像感冒一樣普遍存在,別大驚小怪;得了抑郁癥不必驚慌,它就像感冒一樣容易治。
單從發作形式上看,抑郁癥的確與感冒差不多,也是一種復發性疾病。但是從治療角度看,抑郁癥就遠沒有感冒這么簡單了。一般感冒只要吃點感冒藥、多休息、多喝水,很快就可以痊愈。而“心靈感冒”的恢復遠沒有這么快,治療效果也不容樂觀。
據統計,全球約有12%的人在一生中某個時期曾經歷過嚴重、需要治療的抑郁癥。我國目前有超過2600萬抑郁癥患者。一項調查表明,15歲以上人群中,抑郁癥的終身患病率為6.87%,這意味著,每1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一生中曾經面對這種疾患。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抑郁癥的率高達15%,被稱為“頭號心理殺手”。我國每年約有10萬人因抑郁癥沒有得到及時、系療,最后導致自亡。
抑郁癥具有“兩高一廣”的特點,即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患病群體廣。工作壓力大、高度緊張的職業人士、老年人、特殊生理期(產后、更年期)的女性等,是抑郁癥的主要“目標”。
相對于龐大的抑郁癥患病人群來說,抑郁癥患者接受系療的比例太低了。其原因是復雜的,從醫生的角度來說,能被正確識別的病人約占20%,其中能得到有效治療的僅為20%左右。從患病人群角度來說,就醫的只有10%,這10%中又只有20%的人接受了系療。如此一算,超過90%的抑郁癥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治療。
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還是大眾對抑郁癥的認識存在誤區:有些人擔心被當成“神經病”而不愿就醫;有些人認為是自己身體方面出現問題了,走過許多彎才最終來到科。有調查表明,90%的抑郁癥患者在發病初期反復就診于神經科、心內科、消化科等科室,消耗了大量的醫療資源;還有些人將希望寄托在單純的心理治療上而延誤病情;也有部分患者擔心吃藥成癮或覺得藥物沒用而不愿使用。
抑郁癥一經識別最好接受及時、充分的治療(即急性期治療獲得臨床痊愈,并有充分的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如果治療不規范,高達78%至96%的患者會出現反復;部分患者病情嚴重,長期、反復住院,經常不配合治療或自行停藥,使病情遷延、緩解不徹底,影響疾病的轉歸,導致疾病慢性化、復雜化,最終成為難治性抑郁癥。
難治性抑郁癥除了增加風險外,還有更多的嚴重危害:治療難度加大、治療周期延長,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病情長久不愈會讓整個家庭彌漫著壓抑、憂郁的氛圍,影響家庭關系和家庭生活質量,甚至還會增加家庭其他的患病風險;長期抑郁誘發疾病,疾病反過來影響情緒,二者互為,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人們在生活中會經歷一些糟糕的境遇,諸如死亡、失去工作、身患重病等,會讓人感到悲傷或失望,但這種抑郁情緒并不必然演變成抑郁癥。有一個方法可以判斷這些情緒是否是抑郁癥的癥狀,那就是看這些抑郁會不會持續時間很長,能否被其他事物的發生引開注意力,以及遇到開心的事情后,是不是能消除悲傷。如果持續兩周以上出現情緒低落、抑郁悲觀、注意力難以集中或做什么事都覺得沒意思等現象,就需要有所了,最好盡早前往心理專科咨詢,排查是否得了抑郁癥。
顯著而持久的低落,是抑郁癥的一大特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抑郁癥患者并沒有明顯的抑郁情緒,而是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身體不適癥狀,如睡眠障礙、乏力、食欲減退、腹脹或腹瀉、胃痛、體重下降、心慌胸悶、惡心、性欲減退、陽痿等,具有這些型抑郁癥狀的患者特別容易被誤診。因此,當患者出現身體不適,經詳細檢查沒有發現相應的器質性病變時,應是否是抑郁癥所致,盡快到心理專科求診。
許多抑郁癥患者藥物治療,認為自己患的是“心病”,寄希望于心理治療。其實,抑郁癥病因復雜、癥狀表現多樣,對輕度的抑郁癥患者來說,也許單純的心理治療就可以解決問題,對中重度抑郁癥患者來說,作用是有限的,必須同時合并藥物治療。患者不要過分擔心藥物副作用,只要嚴格按醫囑用藥,一切都是可控的。即使服用了抗抑郁藥物,也不意味著終身依賴藥物,醫生會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什么時候停止服藥。
當然,藥物治療并非首選和唯一選擇,藥物治療結合心理治療、康復治療的綜合治療才是抑郁癥治療的最有效方法。心理治療、康復治療的作用在于減輕、緩解患者抑郁癥狀,改善服藥依從性,矯正由于抑郁癥帶來的新麻煩,使患者最大限度達到心理社會功能、職業功能康復,協同抗抑郁藥維持治療,預防復發。
抑郁癥的發病和因素有關,也和態度有關,因此,防止抑郁的重要途徑是學會調整,接納煩惱和痛苦,記住該記住的東西,忘記該忘記的東西,努力改變能改變的東西,接受不能改變的東西。以下這些方法可幫您合理調整自己的情緒:
宣泄法:當你對生活感到極端厭倦、壓抑時,應適當地一下內心的積郁,使不快情緒徹底宣泄。你可以大笑,也可以在無人處大聲喊叫或嚎啕大哭,還可以向與此事無關的好朋友傾訴,訴說完后會感到一身輕松。
角色互換法:在心理上將自己與他人調換,設想自己是對方或是其他比你受更重的人,將心比心地思考,擺正自己與他們的,找出自己在此次事件中應負的責任,這樣就學會了理解別人,尊重別人,也不會再鉆牛角尖。
激勵法:當自己被消沉、失望、自暴自棄等不理時,不妨對自己說:“你難道就這樣沒出息嗎?”“一點小災難就會把你擊倒嗎?”然后再作出積極的回答。通過一些富于挑戰性和刺激性的言語,激發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把自己從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中拔出來。
轉移目標法:有意識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方面去,如在心情煩悶、焦慮不安時,就去參加各種文體活動,或將心思集中到勞動或學習中去,以使自己從中獲得樂趣和滿足,排遣心中的憂悶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