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群ED去了夢校的幸運兒們現在后悔嗎?(上
其次,我想去理科稍微好一點的學校,別太偏文科,理科不要太差。這樣的話,也去掉了很多文理學院。
天氣很重要,最好冷一些,因為我不太喜歡那種陽光充足的地方,我比較怕曬黑。然后因為我比較喜歡下雪,所以就是想去一個冷一點的地方。
我也不想去大城市上學,因為平時比較愛玩,而城市太大了,所以大學四年想去一個稍微離大城市有一點點距離,但又沒特別特別村的地方。
當時我想拿FA,但前三的文理學院給錢的基本考不上。雖然明德對UWCer比較,但我當時沒那么喜歡明德,一是因為它太村,二是因為它理科沒文科強。以此類推,再往后最好的就是卡爾頓學院。
Q:聽說你兩次ED都選擇了Carleton,最后還被半錄取了。這種申請經歷蠻少見的,能說說當時是怎么想的么?
A:我一開始選了ED 1,但我十月份的SAT成績被delay了,然后11月15號左右交ED那個申請嘛。其實材料截止日期是二十幾號,但我成績沒出。
于是,我就跟招生官溝通了一下。我說:“這事兒吧...我也沒辦法。”他問我說:“那你想不想放到第二輪ed?”因為卡村有兩個ED,我就同意了,后來我第二輪ED又申了一遍Carleton。
Q:所以當時你ED,不是因為“命中注定的不可抗力”你選擇Carleton么?
A:我是一個對去哪兒沒有那么強烈意愿的人,因為我覺得到哪就行,主要看。當我發現,Carleton是滿足我所有要求的最好的一所學校時,我就決定是它了。
A:去了之后,我感想還挺奇怪的。一方面,它確實給了我申請季所想要的。比方說我喜歡下雪,喜歡冷的地方。雖然不少卡村學生抱怨雪下太多了,但我個人還是挺喜歡的。還有就是地理吧,很多人吐槽學校村,整個鎮上沒什么吃的玩的,但學校離城里確實很近,出去浪也挺方便的。
不過選校時,有個想法我沒怎么考慮:讀完本科后,究竟是讀研還是工作?那時想法還是比較天真幼稚的,想繼續讀研啊。我想讀物理吧,聽說卡村讀研讀博出非常好。
但我后來沒有再學物理了。因為上學后,發現我不是很學得來,然后這條確實也比較難走,讀統計大概屬于并沒有自己的夢想吧。
從現實層面來講,雖然卡村符合了我申請時所有的念想,但人的想法是會變的。你申請時的想法,大學讀了一年可能就變了,兩年后又換了另一個。當你慢慢發現這所學校也許沒那么適合你,其實可能因為自己經過幾年的學習和生活后發生了一些改變。
A:當時規劃導師跟我說:卡村的學生只有兩類,一類是那種特別學霸,但是又特別書呆子的那種人;另一類就是渣,但這類學渣呢,活的萌萌噠,整天傻樂,然后還挺開心的。后來我發現我變成了第二種人——非常鮮明的第二種人,而且這個學校真的就只有這兩種人,太了。
A:當時第一次ED布朗被waitlist了,不過規劃導師一開始就跟我說,我ED Brown會被defer,他要我換一個學校ED。可我不聽,我ED 1選擇了Brown,果然被defer了…然后導師連續給我打了三個電話,大概意思就是讓我ED 2選一個學校。
但我覺得我寫了那么多申請,最后只ed一個學校,豈不是有點虧。而且我有很多喜歡的學校,不想就定死在一個學校。但導師就是很,如果你問我ed有什么秘訣:就是要RD會被全拒,這樣ED就會成功。
A:當時我有考慮過Wesleyan、Tufts、Barnard、Wellesley。其中后兩所都是女校。Wellesley很挑,我不是很確定會被錄;Barnard的話,不少學生會為了去哥大上課申它,而我對哥大沒那么強烈的愿望。然后它在我campus visit后被排除了,因為太村了,而且偏左,我不喜歡太progressive的學校。
有個教授(Daniel Dennett)很有名,是cognitive science 和philosophy 交叉的這個學術界還活著的教授里面最牛逼的。我一直知道他,但之前不知道他在Tufts教學。
當時campus visit聽課,我看到了他的名字金閃閃的掛在office外面,我內心一陣狂喜:”原來他在Tufts教課啊!看來這個學校很牛啊!”
因為這個教授,我又深入去了解Tufts。 我不想呆在一個非常LAC的學校,因為我本人已經非常偏文了,如果身邊的人也都偏文,那我的世界就很小,我希望身邊有各種各樣的人,但我又不想去U Mich這樣的大U,而Tufts是介于LAC & 大U兩者之間的學校(它以前是LAC, 擴招后變成大U的)。
地理的話,Tufts離downtown 開車20分鐘一個suburban的感覺。我美高在一個很村的地方,我不想大學也在一個很村的地方,就想稍微離城市近一點,但也不要像NYU一樣在市中心。
A:英語文學是純興趣,一開始只想學文學/classic/drama之類的,但是父母說這個不行啊,everybody can be a writer,你還得學點別的。于是加了國際關系這個務實一點的專業。
外加上Tufts里一百個概是五十個都是學國際關系的(我校的國際關系很好),有段時間不太確定想申啥專業, 看到身邊人都在學國際關系 (已經是一個趨勢了),就會有一種錯覺:選IR才會找到好工作/IR是一個前途的工作 (其實并不是這樣,這個專業并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好)。
A:跟我之前想得差不多,沒我之前想得那么文藝。同學都非常聰明,各自有各自的passion。美高嘛,總是有一些蠢到不能理解的人,所以你稍微努力一下就會名列前茅。但大學這個事情就沒有了,因為大家都和你一樣,經過這樣一個申請流程進來的,就沒有這種優越感了。更多的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學什么,然后在自己學的地方下功夫。
A:我一直和規劃師說是全三士渡最懵,(不過好像確實也是)。去年九月份,我對選校一臉懵比,啥都不清楚。甚至到十月,還不知道想去什么學校,學什么專業。
我對大學唯一的要求就是big city,因為高中在村里待了四年(꒦ິ^꒦ິ)。于是規劃師就各種幫我找大城市的學校,但一開始NYU不在list上。(悄咪咪告訴你,我一開始以為我不申請ED的,直到十月的某一天規劃師問我ED想申哪所,我愣住了。短短三秒后,他就幫我選擇了NYU。)
A:我肯定會自己多花時間了解學校,認真思考那樣的是否真的適合我,而不是毫無追求,任人幫我做選擇。
A: 這個扎心了,因為我沒啥追求。真的是到了高三,才發現事情好像不太對勁。標化都沒考出來,連學校都沒想好。
如...如果能重來一次,我一定在高二就把托福滅了。然后在暑假考慮選校,開始寫personal statement啥的,然后高三前兩個月把SAT滅了,最后穩穩地申請。不然,你可能會像我一樣又忙又急,只能哭鼻子。
A:自律自律自律!每天自己嚇自己再不努力點,申請就要涼涼了。我身邊的朋友一開始努力,自己跟著就更用心了,like大家都在刷題寫PS了,我怎么有閑心刷綜藝???
后來,我一起床困難戶被行政導師逼著,大清早起來背單詞,PS被主文書導師打回重寫了無數遍,也只能在心里默默diss幾句后,繼續埋頭苦改。
A:我后悔了,我發現我還是喜歡安逸的地方。我高中是在Virginia一小鎮上的女校,全校120個學生,所以大家的關系很親密,每天過的非常佛系。那會兒我總覺得無聊,啥都沒有。
可來了紐約才發現,這地方好冷漠好壓抑,而我很懷念高中的那種感覺。來紐約第一個月,我開始喜歡一個人待著。有一段時間,所有social,每天把自己鎖房間里。怎么說呢?感覺在這兒,除了酒局,怕是沒別的娛樂活動了,但我不喜歡這些。
A:怕是得趕快學學酒局套,肯定有和我一樣不擅以酒會友的人,哪怕是現在的我還在花時間適應,找到與生活和解的辦法。
其實我想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要一味去迎合別人而委屈了自己。做自己很重要,人這一生,是為自己活的,自己都不開心了還有什么意義呢?
A:一開始想申建筑學院,但介于當時沒有portfolio,我基本沒申建筑,所以希望入學后轉系。當時對于大U我會主要看學校的工程和college兩個學院,這個傾向一部分來自家長的影響,另外也有規劃師的(比如申請college里的專業錄取機率會大一點,由于我標化和活動都不突出);而對于文理學院,我的規劃師和主導師幫我從高到低劃定了十來所學校。Colorado College算是基本match。
A:學校人數,這點主要針對文理學院;學校資源尤其是學術資源(因為寫文書要找理由所以每所都會仔細research這點);周圍社區情況、地理(如果不是像我校這樣在山旁邊或者在紐約之類特殊情況,對我個人沒啥區別);另外還有生源、教學多元化和總體氣氛(當時沒很在意,但現在想想也比較重要)。
我對錄取難度和學校學術水平的概念有一大部分是從排名上得來的,逛了幾個論壇挖資料。我當時還聽了規劃師、主導師、個性化導師等對各自熟悉的學校的分析。
A:整體生活(吃住玩課余活動等)比我預期的要好吧(除去由于我校的block plan,導致時間上一開始不適應)。學術體驗方面,學生與教授面對面單獨交流的機會比較充足,所以我沒太被周圍同學的水平影響。大家在各種方面都有自己的投入和成績,但能靜下心來做學問的還算少數。
對于學術的一點個人體會:你得在認真學的基礎上用心跟教授們聊天才能聊的出東西,但這里的大部分學生都沒這么投入。
A:總體上,我的在校體驗和research選校不沖突,但肯定有不體驗沒法預料的東西。比方說,當地學生的學業、生活樣貌(熬夜做research、為/學校組織工作等),如果是國內普高的學生第一次來美國上學,他/她也許have no clue。
還有住宿條件、每天在校園的通勤情況、食堂到底合不合胃口?周圍community是什么樣?對于一個Asian/Chinese是什么態度?雖然大家在網上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但個中滋味只有你自己到學校了才體會得到。
A:首先會改變準備標化的方法吧,當時沒能靜下心來挖自己的問題和潛力有哪些。另外,我會多和學長學姐聊,以此平衡自己在電腦上挖素材造成的對學校的刻板印象。最后,我還會多做些有意思的活動。因為當時我把申請看得比較serious,所以現在回過頭來看,我會當初的自己大膽放手去申請(但這條可能不適用于所有人)。
A:這得看標化的阻力有多大吧,如果標化成績還沒基本達標的話,我應該會多花時間認真備考。如果不脫產的話,我會利用申請前兩個假期來多做活動,然后就是自己出去走走,見見世面都挺好的。如果不是看書或者research,我會盡量少在家呆著吧。
A:早做選校research是有幫助的,一方面避免拖到最后,另一方面,給自己一個對學校態度轉變的緩沖時間,畢竟選校算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中途變卦很常見的。
申請時,如果有很聊得來的朋友一起定計劃當然是最好,但能有家長和行政導師在身邊/微信上嘮叨也是很幸福的。最后就是,心情過于緊繃,不一定有利于辦事效率,還是要平常心面對申請這件事情的。
從上述故事中主頁菌發現:不是所有申進ED的故事都是happy ending,哪怕是手握ED offer進入fit school的這群人,也得在大學摸索著與生活握手言和的方式。
哪怕是一開始心馳神往的校,也免不了cultural shock、求職讀研選擇困難等一系列“留學癥候群”。
但你會發現,那些一開始考好標化,做好選校研究,并了解自己需求的學生,往往能在ED中旗開得勝。而入學后也是這群人最快融入新學校,找到專屬于自己的vibe和pace。
所以答應菌菌,向上文中的學姐學長們學習,在顧及裱花的同時,開始研究選校和ED申請,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