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藥方劑治療脾腎陽虛
線g。具有溫陽利水之功效。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nèi)停證,太陽病發(fā)汗太過、陽虛水泛證。固澀劑:常用斂肺止咳藥如罌粟殼、五味子、烏梅等,配伍益氣養(yǎng)陰藥如人參、阿膠等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九仙散斂肺止咳,用于久咳久喘,自汗等肺氣陰不足之證。
天魂湯:甘草2錢,桂枝3錢,茯苓3錢,干姜3錢,人參3錢,附子3錢。功能主治:脾腎陽虛。用法用量:煎大半杯,溫服。運用:若肝血虛弱,不能生火,則用歸、地、首烏以培陽神之原。各家論述:方中甘草、茯苓培土而泄?jié)?干姜、附子暖脾而溫腎,人參、桂枝達木而扶陽。安腎湯:大茴香、附子、蒼術(shù)各二錢,韭子一錢。鹿茸3錢,葫蘆巴3錢,補骨脂3錢,韭子1錢,大茴香2錢,附子2錢,茅術(shù)2錢,茯苓3錢,菟絲子3錢。治濕溫日久,脾腎陽虛。用法用量:水煎,分三次服。
多由于體質(zhì)虛弱而感受寒邪較重,或久病耗損脾腎之陽氣,或久瀉不止,損傷脾腎之陽,或其他臟腑的虧虛,累及脾腎兩臟等引起。脾腎久病,耗氣傷陽。久瀉久痢,損傷腎陽,脾腎兩傷。水邪久踞,腎陽虛衰,不能溫養(yǎng)脾陽。脾陽久虛,不能充養(yǎng)腎陽。以上原因均可導(dǎo)致脾腎陽氣俱傷,形成脾腎陽虛證。脾腎陽虛證的病因病機多由脾、腎久病耗氣傷陽,或久泄久痢,或水邪久踞,導(dǎo)致腎陽虛衰不能溫養(yǎng)脾陽,或脾陽久虛不能充養(yǎng)腎陽,終則脾腎陽氣俱傷而成。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精微,須借助腎陽的溫煦,腎臟精氣亦有賴于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與化生。脾與腎,后天與先天是相互資生、相互影響的。
脾虛陽氣不足,多引起大腸功能失調(diào),表現(xiàn)為或腹瀉,或便秘。吸收不良綜合征、潰瘍性結(jié)腸炎、習(xí)慣性便秘常出現(xiàn)或伴有此癥。脾腎陽虛常見于虛勞、泄瀉、痢疾、水腫、鼓脹、腎風,以及西醫(yī)的慢性腸胃炎、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等疾病。脾腎陽虛證以脾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為特征。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酸軟,腹中冷痛。久瀉久痢,五更泄瀉,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肢體,甚則腹脹如鼓;或見小便頻數(shù),余瀝不盡,或夜尿頻多。舌淡胖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4、溫熱性,龍眼、荔枝、蓮子、核桃、花生、栗子、烏梅、楊梅、櫻桃、石榴、木瓜、橄欖、李子、桔子、桃等。
8、平性,鯉魚、銀魚、大黃魚、泥鰍等;陽虛體質(zhì)宜吃性屬溫熱的食物,宜吃具有溫陽散寒作用的食品,宜溫補忌清補,宜食熱量較高而富有營養(yǎng)的食品
1、脾腎陽虛可以艾灸脾俞、胃俞、肝俞、腎俞、命門、中脘、足三里、天樞、太溪、照海、陰陵泉。
2、針對濕氣重的可艾灸:豐隆、陰陵泉,艾灸的時間要根據(jù)灸量來定,時間一般在15到20分鐘就可以了。如果有熱證表現(xiàn)的可暫停使用,多喝水,等熱證表現(xiàn)消退后再灸。3天一次。可以選取涌泉、足三里、關(guān)元、內(nèi)關(guān)(取內(nèi)關(guān)穴的原因是因為你還有失眠健忘的癥狀)四個,每天艾灸30到40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一段時間,效果當會顯著。
3、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側(cè),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功效:健脾益胃、補益氣血。
- 標簽:治療腎陽虛需要多久
- 編輯:王麗
-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