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體質冬天多病?這個時間曬太陽能補陽氣
冬天怕冷也是病?一進入冬季,陽虛體質的人群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皮膚瘙癢、乏力疲憊……諸多苦惱接踵而至。原來中醫所說的陽虛,指的是人體內的陽氣虛衰所導致的一系列癥狀。
在人體內,陽氣有著溫煦肢體及臟腑的作用,如《素問·生氣論》中所說的:“陽氣者多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一旦人體的陽氣不足,也就會導致人體的功能減弱,出現陽虛的癥狀。
“對于陽虛體質的人來說,冬天天氣寒冷,最需要補充陽氣。”省二醫傳統醫學門診黃曉青副主任醫師,除了食療藥膳,還可以通過曬太陽這種簡單的方式來幫助補充陽氣,而一年當中最適合補陽氣的時間就在冬至。
隨著冷空氣南下,廣州持續降溫,不少群眾趁著雙十二,添衣加服。“可是,有一群人不僅容易畏寒怕冷,即使添衣后仍不感溫暖,喜歡喝熱飲吃熱食。從中醫角度看,他們屬于陽虛體質,體內缺乏陽氣,在冬季表現得更為明顯。”黃曉青說,俗話講“陽氣不足向天借”,在冬天陽媚的天氣,陽虛體質人群可以多到戶外活動,通過曬太陽來吸收熱量,補充陽氣,達到驅除體內虛寒的目的。
“在中國的節氣里,冬至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候。過完冬至,陰寒開始消減,陽氣開始生長,所以在冬至補充陽氣,是自然規律的表現,也是全年補陽氣和進補最好的時候。不管男女老少,每天都可以曬太陽30分鐘左右,每次10-15分鐘。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是陽氣最集聚的時間,也是曬太陽最佳的時間。”黃曉青解釋說:“陽氣補足了,就有足夠的陽氣來抵御整個冬季的外寒,同時人體的免疫功能也增強了,可以有效預防來年春季溫病的發生,例如流行冒、呼吸道感染、傳染性疾病等。如果曬太陽后仍感覺陽虛癥狀沒有明顯改善,可能是體內陽虛太過嚴重,或者還合并有其他問題,到醫院找醫生進行全面的診療和調養。”
據黃曉青介紹,陽氣不足所導致的陽虛主要表現在“寒”這個特征上,在《素問·調經論》有這么的一句話:“陽虛則外寒”,如畏寒肢冷、不振、唇色蒼白、少氣懶言、消化不良、面色苔白、小便清長、大便溏薄、性欲減退、舌淡胖嫩、脈沉微無力等癥狀。
陽虛中分有腎陽虛、脾陽虛、胃陽虛、肝陽虛、心陽虛幾種不同的虛證,一般以脾、腎陽氣虛較為常見,但人體始終都是一個整體,因此任何的一種陽虛,都有可能在日久之后累及其他臟腑,導致其他陽虛癥狀的出現:
在中醫理論中腎主藏精納氣,為人體“先天之本”,腎陽虛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所引起:素體陽虛、年高腎虧:久病傷腎。主要表現為腰膝酸痛,畏寒、手腳冰涼、乏力疲憊、夜尿頻多、陽痿不育、水腫、舌苔厚膩而舌肥大等癥狀。
脾陽虛指的是人體脾陽虛衰、脾不得溫運,陰寒內生所產生的癥狀,多見于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腸炎患者等胃腸道患者。脾陽虛者常表現為自汗、神力、大便稀溏、食少消化不良,噯氣泛酸、大便稀溏、腹脹腹痛等癥狀。
胃陽虛癥主要是由于脾胃陽氣先天不足、飲食無節、過食生冷、久病纏身、勞倦傷中,感受寒邪所致的陰寒凝滯胃腑。常表現為胃脘冷痛,綿綿不已,時發時止,喜溫喜按,食后緩解,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
在中醫理論中,心主血脈,只有心陽充沛,才能夠氣血暢通,濡養,心陽不足,則氣血無力運行,導致人體出現陽虛的癥狀。
肝陽虛指的是肝臟陽氣不足而導致陰寒內盛及相火內郁化熱,常見的癥狀有頭暈目眩、兩脅隱痛、情緒抑郁、多疑善慮、女子乳房脹痛,少腹冷痛、月經不調或崩漏、男子陽痿、腰腹疼痛、脾氣急躁、口唇發青、脈沉遲無力等。
肺陽虛者多為年高體弱或久病不愈者,導致肺陽虛的原因主要為肺氣耗損或寒邪傷肺,肺陽虛者有個特點就是容易感冒、咳嗽。
常見的癥狀有咳吐涎沫、形寒肢冷、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冒、面白神疲、氣短息微、舌質胖淡,苔白滑潤、脈遲緩或遲弦等。
很多人都以為白領工作舒適、報酬豐厚、福利優越,健康怎么會比平差呢。其實,細細分析,不難發現幾大原因使白領成為一個健康“弱勢”群體,那……
很多人還真以為男人是鐵打的不需要像女人那樣仔細。專家提醒男人們:生活中有以下五種病時刻著男人的生命。這五種病到底是哪些呢?下面來……
- 標簽:陽虛一般多久能補過來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