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丨很多人都把它用錯了!
說到六味地黃丸,回想當年學醫時方劑課堂老師強調的“三補三瀉”感覺還在耳畔。貌似那個時候還沒有對中醫有深刻認識的我們并不太理解六味地黃丸究竟是什么,怎么使用,只是覺著考試得用罷了。
臨床之后,發現癥狀都符合,但是使用六味地黃丸之后又收效甚微,甚至有時還會加重病情,那么究竟是為什么呢?
現在的中成藥六味地黃丸來自宋·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從藥品說明書來看,六味地黃丸的組成為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功效為滋陰補腎。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中成藥說明書的,沒有學習中醫之前自己一般都是看癥狀符合就覺著這個藥吃的很對,也就是很多老師經常提到的“對癥下藥”。
學習中醫尤其是臨床之后,對中成藥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拿六味地黃丸來說,其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的癥狀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腎陰虛,那么也就是說由于腎陰不足導致的諸此癥狀可服用此藥,不是這個原因就不可服用。
另外在古代腎陰不足是較為常見的,這是由于古代的自然,物質都比較惡劣,人們的體質都較差,還有其他疾病對自身的消耗也是導致腎陰虛的主要原因。
當下,大部分人的工作生活方式以久坐為主,這種生活方式導致的不通、傷損疾病更可能是出現頭暈耳鳴的原因,而不是腎陰虛。這種原因導致的頭暈耳鳴選擇針灸治療的效果會大于六味地黃丸。
所以當疾病發生之時正確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是十分必要的,而不是一味的對癥治療。
另外,很多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謂 “以妄為常”,饑飽無度的同時少動,阻礙了脾的運化及化生功能,這也就造成吃進去的食物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長此以往就會出現體力不足、腰膝酸軟等癥狀。
現今社會,使一些男性盜汗、遺精甚至陽痿、早泄的原因并不是腎陰不足,而是經常穿緊身的衣服,開車、久坐、摩擦等原因導致的前列腺疾病,這在中醫叫做下焦伏邪,并不是腎陰虛。此時對此病的治療要以攻邪為主,而不是填補腎陰,另外此時如果服用補藥甚至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