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EA被Defer了該怎么辦?
每周一期的美國留學分享進程中,我們收到了來自學生和家長的很多問題。其中,有些問題問的人很多,有些問題點明了許多人容易踏入的誤區,我們將這些問題挑選出來,邀請在國際教育行業深耕多年的兩位老師進行詳細解答。
(關于留美趨勢、選校、文書、牛校學生分享等更多往期精彩,戳文末鏈接直達)
一位是啟德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在國際教育行業耕耘15年,幫助600余學子圓夢海外;另一位是啟德上海美國高本部項目經理,在美本申請領域經驗豐富,熟知中國家庭在申請美本過程中的各種誤區與難題
Tracy:Defer的話其實可以保持一個比較樂觀的心態,因為相比直接來說的話,這算是一個好消息了。
一般我們說起Defer,意思是EA/ED批次的申請沒有收到直接錄取,延遲到了RD(常規申請)批次。
比如,從11月1號一直到1月1號(國內差不多高三上半學期結束),這兩個月期間,你的GPA有沒有上升的趨勢?是不是比原先提交材料時的GPA進步了?
比如,那些正在進行中的課外活動是不是有一些新或者突破?還有,有些孩子會寫論文,準備發表在一些刊物,那么是不是有一個結果的更新?
如果有像這樣一些進步比較大的內容,你都可以通過郵件的形式告訴學校。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寫love letter給學校。
Milo:我覺得,首先第一點,如果說你的情況沒什么改變,你可以考慮-要不要加申一些學校?因為這個時候你需要為下一步做準備了。
如果你的情況有改變 當然是往好的方向去改變的話,那就是補充材料,就這么簡單。
當然方式、方法有很多——提交文書、提交成績單、甚至說打電話給學校……但是需要提前想清楚,打電話給學校,你能說什么?要言之有物,否則是沒有什么作用的。
當然我們這邊有一些案例,學生非常頻繁地打電話給學校,表達自己非常想去這所學校的一個,那有些學校是買賬的,有些可能會覺得你比較煩,都有可能。
但最主要來說——因為剛剛張老師有談到,你可以考慮用上的,比如有沒有繼續發表一些文章、有沒有繼續做一些活動、有沒有GPA有所提升的成績單……——這些其實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你申請完了EA/ED,并沒有把申請當作是個完結,而是繼續在推進包括成績提升、課外活動、論文寫作等等一系列事情,這點我覺得還蠻重要的。
有些學生會把申請當做是一個時間結點,申請材料遞交之后就開始等結果了。但Defer也是你申請能夠收到的正常結果之一。
如果碰到Defer的情況,不用慌。因為這個情況下,學校覺得你不夠在這一輪申請批次脫穎而出,所以要考慮一下,不能這么快給你一個Offer,但是學校也不想這么快你。你要做的就是考慮在申請遞交之后能夠做些什么,看看申請后期的一些材料有哪些能夠讓你更出彩的,這些都是可以去補充的。
有很多學生可能覺得,高二暑假把活動做完就結束了。其實真不能在這個時候就中斷活動,還是要持續性的把平時在做的,那些有邏輯性的、不同的、積極的活動持續做下去,一直到你入讀學校。
其實,有一些好的活動,你可能并不是為了申請才做的,很有可能你整個大學階段也在持續做這些活動。自己有不斷的進步,才是最好的爭取錄取的方式。
我們知道,在申請的時候,學生會在常用的幾大申請系統里遞交材料,但在補交材料的時候,我的郵件、材料應該發給誰呢?
Tracy:一般來說,每一個Admission會有發郵件跟你聯系的人,郵件下面會署名某個負責人或者別的一些信息;也有學校會使用類似公共郵箱,給學生發出一定的材料。但大多數其實還是有具體聯絡人的。
比如,在申請材料的催收階段,他會提醒你:成績單可能還沒有Update……或者xx信息是學校還沒有收到的……那么在之后需要補充材料的時候,你直接聯系這個人或者發送到這個郵箱就可以了。
此外,大部分學校會在官網Admission相關頁面提供專門用來聯系的郵箱;或者你也可以在申請系統里找一找,也可能會有標明。這兩個方式都能夠找到你需要發郵件的聯系人。
如果你想要打電話聯系,在官網相關網頁,也可以找到電話號碼。就算找不到具體的,你打電話給學校,其實也可以幫你轉接到相應的部門。
Tracy:其實相對于綜合性大學來說,文理學院更看重學生的軟性實力。也就是說除了硬性(實力)的像GPA、考試分數……,文理學院更注重學生的個人特點。
比如,你做的活動有什么樣的亮點?你對于社會的關注程度?或者,你關注的某些問題,學校是不是感興趣?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問題先要討論的是你適不適合申請文理學院,而不是說什么類型的學校比較容易申請。
如果僅就這個問題本身,前20或者前15的綜合性大學和文理學院,并沒有什么太大的難度區別。那些非常頂尖的文理學院和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哈佛、耶魯等藤校,對申請者的要求都很高。
但是排名在20位之后,比如排名在20-50位區間的學校,文理學院的申請難度相對會比綜合性大學稍微低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低一些”是指對學生的硬性成績指標的要求相對沒那么高,但是你的個性背景
一定是很突出、有亮點的,這樣才有可能被錄取。因此文理學院并不是作為保底選擇的。
Milo:我覺得,首先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如果孩子活動經歷很豐富,可能在文理學院的申請上會稍有優勢。
文理學院申請量相對比較少,招生官看文書會比較仔細,因此在軟性背景上有亮點,就會比較容易脫穎而出。
而排名20位以后的綜合性大學中,陸陸續續開始有一些公立學校了。申請量比較大的情況下,招生官看你的文書可能就不會那么仔細了。因此申請這些學校,硬實力就更重要一點。
我們的是:你還是要去了解學校。比如你要申請文理學院,理由是什么?如果僅僅是以錄取的難度高低來判斷你要去申請哪所學校,我覺得在申請排名前50區間的學校時,是不可取的。
國內著名的高校,院長、校長其實是有很高的國家行政級別的。在美國,公立學校會有一些(類似的設置),但是大部分私立學校的教育和是完全脫離的。
Milo:對于學校來說,我們這里提到的“美國”直接理解起來就有點像教育部這種形式,但是美國的教育部其實不太(學校),尤其是高等教育這一塊。大學相對比較自主。公立學校會拿(到)一些經費,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至于說會影響到大學的錄取幾率或者對待學生的一些看法……
Tracy:對,我覺得有影響的,可能是在留學之后的就業、綠卡等身份轉換的后續事項。
對于學校而言,它希望錄取到合適的或者對學校有貢獻的學生,因此在錄取上,更多還是看申請者的整體背景和遞交材料。
當然,現在有很多新的政策陸續出臺。某些特定專業的國際學生抽綠卡、抽工作簽的機率其實反而比以前要大,從這點來看,真的沒有對留學有多大的影響。
Milo:而且,美國的體制決定了它在某些方向或者政策推進上,并不會特別容易。三權分立制約下,總統或者任何一方的并沒有想象的這么大。
總之,我覺得不用太擔心。我們畢竟是到那邊去讀書的。的確人家也沒有那么多功夫來專門針對中國學生或者說專門針對哪一個群體去做一些。
當然你有其他,比如像剛剛張老師提到的移民或者工作需求,我們在三月的分享篇中會有一個專題分享。
孩子高考成績不理想,應該重新準備一年申請美本?還是正常上國內本科,然后申請美本轉學?
6年國際教育行業經驗,幫助眾多學生申請到美國名校,并幫助許多低分學生成功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