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布交織的兩岸緣
中新社北京6月1日電 題:拼布交織的兩岸緣
作者 李晗雪
一個不大的房間,左側柜子擺放三排上百種花色的布料,右側柜子陳列著用拼布、刺繡、串珠等工藝制作的玩偶、包袋和各種工藝品。中間放置曲尺、縫紉機和布條的方桌兩側,來自臺中的林素伶與北京的學員們正在討論布料配色的問題。
第五年來大陸授課,林素伶已頗有體會。她發現,北方更喜歡顏色明亮的作品,而廈門等南方城市審美和臺灣相近,更偏好淡雅的色彩。
拼布,就是把一定形狀的小片織物按圖案或圖譜拼縫在一起的工藝。在早期,拼布只是物資匱乏時,將零碎布料拼接成床單、毛毯等日用品的實用技藝,如今已發展出巧妙多變的拼縫技藝和繽紛奇異的組合方式,成為一種兼具實用性的創作藝術。
林素伶最早出于紓解工作壓力而做拼布,因為“欲罷不能”,42歲時辭職全心玩拼布。一開始只是賣作品,后來漸漸有學生,如今已是出過七本拼布書的“達人”。
十年前,大陸一家出版社買下林素伶一本拼布書的版權,并請她來大陸做新書宣傳。后來,一位在廈門工作的臺灣拼布老師又請林素伶到廈門開課。此后,林素伶便頻繁來大陸參展、授課。她笑說,“去年最夸張,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大陸,信嗎?”
北京“灰姑娘拼布教室”的創辦者李爽,正是林素伶來大陸授課時的學生之一。
“我最初在網上接觸到拼布,這個工藝在日本已有系統的培訓和資格考試。但國內當時類似課程和老師還特別少。”李爽回憶學習經歷說,2008年,她和幾位拼布愛好者一起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臺灣拼布老師王靜茹。剛好王靜茹常來北京探望居住在這里的母親。經過商量,王靜茹為她們開了一個拼布班,每月一次課。
“后來來大陸的臺灣老師漸漸多了。”李爽也逐漸取得拼布手縫、機縫“最高級別指導員”資格證書,并在2015年辭掉工作,開設了“灰姑娘拼布教室”。
李爽也聽過來自其他地區的拼布老師授課。“不過,還是最喜歡跟臺灣老師學習和合作。主要是溝通容易,他們教課耐心友善,作品風格跟大陸審美比較契合。”開設教室后,李爽已多次邀請幾位臺灣老師來授課。她最近看到林素伶的作品《極光之美》,贊賞不已,遂再次將林老師請來。
“在拼布這個小圈子里,兩岸玩拼布的人幾乎都很熟悉,幾乎每個月都會有雙向交流。”李爽說。
這次,林素伶還帶來了自家烘焙的咖啡豆與大家分享。課程以學員一邊做、林素伶一邊挨個指導的方式進行,氣氛隨著師生之間的熟悉漸漸輕松歡樂起來。
一位學員請林素伶回臺后幫忙購買郵寄拼布材料。“郵寄不劃算”,林素伶貼心地表示,下次來授課,會幫忙帶來更多材料。(完)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