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三駕馬車”促脫貧增收
湖南日報記者 肖祖華
通訊員 馬永忠 彭紹峰
5月25日下午3時,武岡市司馬沖鎮楊梅村,一場巾幗扶貧車間崗前培訓正在舉行,“全國自強模范”肖躍蓮教參訓人員做手工編織。
這是肖躍蓮在邵陽市設立的第5個扶貧車間,到車間工作的農村留守婦女每月能收入2500元左右。
2014年, 邵陽市有8個縣列為武陵山片區脫貧攻堅重點縣,有貧困村1074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2083戶1149213人,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分別約占全省六分之一,脫貧工作壓力巨大。近4年來,該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行勞務經紀人制度、推動扶貧車間進村,“三駕馬車”齊驅,促進農民脫貧增收。截至去年底,該市累計減貧98.3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6.58%下降到2.44%,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7786元增加到11857元,年均增長1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去年,該市新邵、綏寧、武岡等3個縣市脫貧摘帽;今年計劃再減貧12.77萬人,新寧、洞口、城步、隆回、邵陽等5個貧困縣將全部摘帽。
特色產業激活農村經濟
5月26日清晨,新寧縣清江橋鄉清江橋村果農夏登明一家三口來到臍橙園,為臍橙施肥保果。今年臍橙掛果不錯,豐收有望。
夏登明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與妻子都已60多歲,一個兒子語言殘疾未婚。為實現主動脫貧,夏登明將家中旱土荒山全部種上優質臍橙。去年,他家臍橙豐收,收入5萬余元,實現脫貧。
臍橙是新寧縣頗具特色的優勢農業產業,全縣臍橙種植總面積46萬畝,年產量41萬噸、凈產值22億元,40余萬人受益,近3年帶動4.92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吃臍橙飯”“穿臍橙衣”“住臍橙房”“上臍橙學”成為新寧產業脫貧的生動寫照。
邵陽市有很好的特色產業基礎,邵陽油茶、隆回金銀花、新寧臍橙、洞口雪峰蜜橘等都是“國字號”品牌。市委、市政府積極籌劃,通過打造“一縣一特、一縣一品”,將特色產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成效顯著。目前,該市發展重點扶貧產業項目54個,建成特色農業生產基地746萬畝,成立專業合作組織1581家,帶動75.4萬貧困人口增收。
勞務經紀人促進“就業脫貧”
產業發展,帶動了一部分貧困戶脫貧,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山區群眾難以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就業脫貧”顯得十分重要。
5月26日,記者來到綏寧縣鵝公嶺侗族苗族自治鄉鵝公村,這里地處大山深處,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出外務工困難。2017年9月,綏寧縣在邵陽率先推行勞務經紀人制度,解決就業脫貧“最后一公里”問題。
鵝公村村民廖小林是綏寧最早的勞務經紀人之一。她告訴記者,自己是村民小組長,閑不住,當上勞務經紀人后,一戶戶上門,宣講政策、聯系就業崗位,目前她已介紹近80人就業。劉小妹是村里貧困戶,雙腳殘疾,丈夫身體不好。廖小林多次上門,幫她聯系工作崗位,最終介紹她到鄉里扶貧車間上班,每月有1500元收入;介紹她丈夫到一家竹木加工廠上班,每月有3000元以上收入。
綏寧縣推行的勞務經紀人制度引發強烈反響。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社扶貧典型案例研討會上,被評為“人社領域精準扶貧典型案例”。邵陽市將這一模式在全市推廣。一些地方加以創新,如新邵縣探索推行“政府+勞務公司+勞務經紀人+勞動者”模式,讓勞務經紀人走市場化道路。目前,邵陽市已建立一支3000余人的勞務經紀人隊伍,通過勞務經紀人推薦就業達1萬人以上。
扶貧車間釋放“留守活力”
去年來,面對貧困人口多、分布廣、留守問題嚴重等復雜情況,邵陽市還打造以扶貧車間為載體的就業扶貧模式,“征詢到戶、預招到崗”,積極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5月25日,在新邵縣龍溪鋪鎮大竹村國輝箱包有限公司生產車間,200余名工人在抓緊生產,其中60余人為當地貧困村民。公司負責人李國平告訴記者,自己是本地人,以前在廣東辦廠,每年回鄉,看到鄉親們依舊貧困,青壯年外出打工,婦女、老人留守村里沒事做,打牌、玩游戲之風盛行,就想著回鄉創辦扶貧車間,讓留守村里的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
據統計,邵陽市已累計建設扶貧車間167個,提供就業崗位12635個,已安排9366人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2157人。扶貧車間以鞋類、服裝、電子、皮革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全市167個扶貧車間已累計發放勞動者工資1.59億元,其中為貧困勞動力發放工資3486萬元,減貧增收效果明顯。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