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紅色引擎”釋放澎湃發展動能
5月24日,郟縣渣園鄉范寨村內,干凈整潔的道路兩側,綠樹迎風招展;占地百余畝的采摘果園內,黃金油桃掛滿枝頭;不遠處的“石磨園”里,農具變“風景”,鄉愁十足……
“村干部帶著巾幗服務隊的志愿者們一塊干,搞綠化美化、栽植果樹、建鄉愁園,把環境整的越來越好了,以后的日子也會越來越紅火。”村民胡高振說。
“黨建+群建”,不僅凝聚民心民力,也調動內生動力。這是郟縣推行“黨建+”工作體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郟縣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黨建+’理念,不斷提升黨建引領力,推動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污染防治、拆舊復墾、國土綠化等中心工作有機融合,
把黨建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紅色動力”。
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工作落實高質量、經濟發展高質量:全縣近兩年多累計完成造林18.1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30.5%,森林河南“六化”建設工作推進會走進郟縣;14個月完成拆舊復墾土地2.1萬畝,形成了擔當作為、善作善成的郟縣拆舊復墾精神;強力推進露天礦山治理和生態恢復,探索出了“區內修復、區外補償”雙規機制,共完成恢復治理及生態補償2.16萬畝,全省自然資源系統露天礦山整治與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推進會觀摩郟縣;探索出的村級婦聯“四組一隊”工作模式引來全省觀摩推廣;377個行政村實現集體經濟全覆蓋,收入5萬元以上的達到370個,占比99.5%。
黨建+群建 凝聚民心民力
5月23日一大早,郟縣冢頭鎮花園村村民王貴萍就忙著穿上紅馬甲,帶著掃帚,和村里十多名姐妹們一起說笑著開始清掃道路了。
花園村村主任李宗行說:“粉刷墻體、拆舊復墾、國土綠化、扶貧幫困等,都有這支巾幗之家爭創會的身影。村里建設公益林,黨員群眾齊上陣,節省了七八千元的費用。”
去年,冢頭鎮率先成立了黨員先鋒隊、時代青年隊、夕陽紅服務隊和文明新風促進會、巾幗之家爭創會、復退軍人聯誼會等“三會三隊”,實施積分制管理,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生力軍”作用,動員群眾投身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從“袖手看”到“拍手贊”“動手干”的轉變。
郟縣目前共有377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60個。在脫貧攻堅、人居環境整治、拆舊復墾、“雙違”整治等工作中,如何點燃群眾熱情、激發內生動力,讓群眾廣泛參與其中?郟縣將黨建工作與其他工作有機結合,不斷夯實基層基礎,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黨員干部帶頭干,動員群眾廣泛參與,以“黨建帶群建”,形成黨群活動同頻共振的良好局面,激活了“黨建+”的生命力。
黨建+公益 提升幸福感獲得感
“使用黨支部公益項目資金,我們將這里修建成了游園,并進行綠化,還為村民修建了一座納涼亭。”5月24日,郟縣姚莊回族鄉禮拜寺村黨支部書記王國法向記者介紹說。他身后的游園中,花團錦簇,翠竹環繞。
以往由于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生態綠化、道路硬化、貧困戶房屋修繕等民生問題,成了一道無法解決的難題。2017年4月,郟縣開始“黨建+公益”的創新探索,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將一些財政支持不到、項目涵蓋不了但涉及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問題,向社會公開發布受捐信息,引導社會各界進行公益捐贈,利用公益資金破解民生難題。
今年年初,郟縣縣委組織部、縣委黨校先后組織500多名組工干部和黨員培訓班學員,到蓮花山參加義務植樹,建設組工干部和黨員公益紀念林200多畝。
在國土綠化工作中,郟縣以“黨建+公益”為引領,積極探索縣、鄉、村三級公益林和縣直單位公益林“3+1”建設模式,與荒山綠化、美麗鄉村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認捐、認種、認領、認管,建設公仆林、黨員林、園丁林等公益紀念林基地,動員全社會力量搞綠化,大打一場新時代國土綠化的人民戰爭,推進國土綠化提速提質。
黨建帶動了公益,公益凝聚了人心。目前郟縣共規劃建設各種公益林1.3萬畝,吸納社會資金3400萬元,植樹150萬株。
黨建+文旅 助力富民增收
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訴說著往昔歲月,一棵棵雄偉粗壯的百年古樹郁郁蔥蔥,寬敞整潔的文化廣場上蕩漾著游客的歡聲笑語……郟縣茨芭鎮山頭趙村,這個昔日的省級貧困村,依托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以前村里環境臟亂差,村民窮得叮咣響,能發生這些變化,多虧有一個思路廣、辦法多,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黨支部。”村民趙帥剛高興地說。
群眾富不富,關鍵在支部。郟縣積極實施“鄉土人才回歸”,引導外出創業成功人士返鄉創業發展,先后有415名成為后備干部,341人進入村“兩委”班子;以最高標準、最嚴要求圓滿完成了全縣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建成了黨建融媒體中心,全縣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在“三大攻堅”一線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推動黨建與文旅產業相互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不斷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此外,依托三蘇文化、飲食文化、古寨文化等,郟縣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從項目支持、資金支持、人才支撐、組織保障等幾個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在有民俗文化、自然風光、紅色基地優勢的行政村,積極開發各類“農家樂”和發展鄉村旅游,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據統計,目前郟縣共培養、回請、下派“雙強型”黨支部書記288人,選拔能人型村干部1412人;開展駐村第一書記、農村黨支部等各類培訓班20余期,培訓1.2萬人次……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村黨支部隊伍正引領著文旅產業做大做強、富民增收。
事業維艱,奮斗以成。郟縣縣委書記丁國浩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我們將突出提質增效,高質量做好全縣黨建工作,激勵各級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擼起袖子加油干,以事業統一思想、以發展凝聚力量、以實績贏得尊重、以實干樹立形象,建設厚重郟縣、實力郟縣、健康郟縣、和美郟縣、文明郟縣”。
(郟縣縣委組織部 李旭克供稿)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